“数亿人将在家中、办公室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,并通过‘能源互联网’实现绿色能源的共享,同我们在网上获取和分享信息一样。”这是《第三次工业革命》作者杰里米·里夫金对未来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设想。
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以及环保压力下行的今天,光伏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了能源替代的“先行军”。但与这样的大势相悖的却是市场“主角”的矛盾生存状态。
长期以来,受制于“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路线图”的束缚,光伏企业处于成本与创新的纠结境地,行业固守成规的商业模式也被人所诟病。但随着互联网的引进,这样的格局即将改观。
光伏“拥抱”互联网
今年两会期间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,首次明确提出要制定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推动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,促进工业互联网等健康发展。
总理的明确表态,使杰里米·里夫金的能源互联网概念迅速引爆市场。行业专家也预测,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2.5万亿元,加上建设投资,可以估计能源互联网市场规模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。
无论是政策背景,还是市场规模,能源互联网都成了当下最火的概念,无数行业大佬纷纷踏足其内。而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光伏企业自然也不例外。